![]()
师永民
现任北京大学石油天然气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生导师, 国家硅砂利用重点实验室专家组成员,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参加编制石油行业标准,《天然气地球科学》编委,《石油学报》等特邀审稿专家。
教育经历:
2005年-2007年: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2002年-2005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博士学位;
1999年-2002年:在兰州大学地质系获地层古生物专业硕士学位;
1986年-1990年:在西南石油学院勘探系获石油地质专业学士学位。
学术兼职: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硅砂利用重点实验室专家组成员;《天然气地球科学》编委;《石油学报》、《天然气工业》、《古地理学报》、《现代地质》、《资源与产业》等核心刊物审稿专家;商务部外援培训中心讲习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难采-非常规油气开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油气藏岩体地球物理基础及叠前弹性反演
恢复地下原位模型岩体地球物理参数测定实验,油气藏岩体结构、各种物理界面特性和地球物理响应,以及综合测井、地震等地球物理手段建立三维空间上岩体力学参数模型,提高信噪比方法研究,叠前属性分析与弹性参数反演,油气藏岩体地球物理属性场建立。测井地质理论与方法研究。
2)油气藏岩体力学、地应力及全缝长压裂数值模拟
针对矿场实践中地质与工程脱节的现状,提倡工程—地质一体化研究和面向石油工程的地质研究,形成石油工程地质学理论和系列配套技术,基于井间储层和应力场变化的压裂全缝长压裂数值模拟理论方法体系获得教育部2010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
3)难采-非常规油气综合评价与工程地质一体化经济有效开发
研究青海湖现代沉积十余年,先后主持过60余项油藏评价和开发地质综合研究,形成了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方法进行储层预测与油藏综合评价的技术方法体系。提出基岩、低渗透、火山岩、变质岩等难采油田和非常规油气经济有效开发理论技术。形成以储层改造为核心的未来非常规油气田开发导向技术。近几年主要从事致密油经济有效开发研究和石油工程地质一体化软件平台建设。
4)老油田剩余油分布及综合挖潜措施方案编制
探索出了老油田及濒临废弃油气田油藏精细描述方法及二次开发对策系列技术。对国内多个注水开发50余年、弹性开采百余年及秘鲁开发150余年濒临废弃的油田进行剩余潜力研究、开发前景评估,油藏数值模拟,制定合理的开发技术政策,使老油田获得新生。
5)基岩、火山岩油气藏综合评价及储量计算正在开展国家973项目“火山岩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研究,对火成岩油气藏成藏理论、勘探技术及开发方案设计具有系统的研究。对蒙古弧形沉降带的形成机制、盆地群结构性质及油气形成分布规律开展了研究。
6)全球油气资源评价、投资风险分析及经济有效开发技术政策研究
对全球含油气盆地及油气分布规律进行过系统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经验,并负责完成了委内瑞拉马拉开波湖Caracoles油田、秘鲁他拉拉油区六七区、印尼东爪哇盆地Jabung区块、哈萨克斯坦卡拉赞巴斯油田等油气田的评价与开发方案编制。
讲授的课程:《测井地质学》、《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主要从事难采-非常规油气经济有效开发理论技术研究,专长地质—地球物理—石油工程多学科交叉,主持的“低渗透储层三维应力场与全缝长压裂数值模拟方法及应用”经教育部成果鉴定,属原创性,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教育部2010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个人排名第一。专著:《陆相油田开发中后期油藏精细描述》(2004,石油工业出版社)。先后主持“九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和局级科技攻关项目和油田技术合作项目九十余项,在研国家重大基础专项和973项目骨干。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项,厅局级科研进步奖14项,优秀学术论文奖4项,优秀博士论文奖1项、发明专利1项。出版专著5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署名SCI、EI收录论文8篇。
通知通告
企业宣传片
企业之窗
推荐企业
专家风采
作者: 2014-01-09 16:03:58 来源: